发展历史
舟山博物馆是市级综合性博物馆,属国家所有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后因文革开始停办。1984年8月再次筹建舟山博物馆,把祖印寺作为博物馆馆舍,1986年10月开馆。90年代初为落实宗教政策把祖印寺归还佛协,舟山博物馆闭馆。1995年,舟山博物馆再次开始筹建,1998年馆舍落成,2000年迁入定海环城南路,2000年1月对外开放。2014年12月27日,舟山博物馆新馆试开馆运行,馆舍位于新城海天大道610号舟山海洋文化艺术中心。
几年来,舟山博物馆立足海岛,以征集历史文物,研究地方文化,展示海洋文明为已任,向社会广泛传播科技、文化知识,不定期举办各类专题展览,丰富社区和广大青少年的文化生活。馆内优雅洁净,花木葱茏,是公众增长知识,愉悦身心,陶冶情趣的最佳场所。2004年1月,舟山博物馆积极响应省政府号召,实行全年免费向社会开放,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作为海洋文化的传承者、垦拓者、引导者,舟山博物馆秉承“特色创建”的理念,立足自身实际和海岛特点,稳扎稳打、步步深入,不断积聚和提升舟山博物馆文化服务力和对外影响力,为舟山群岛新区文化发展与繁荣贡献力量。
建筑布局
舟山博物馆是一座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建筑面积为14100㎡,建筑外立面以银灰色的几何块面分割,凹陷间隙处以蓝色填充,象征舟山岛礁林立,陈列展览总面积为6120㎡。新馆运用现代化展示语言向观众介绍舟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别具一格的渔风民俗和源远流长的海岛历史。
一层基本陈列为“美丽家园——舟山自然陈列”,包括“群岛由来”、“野性舟山”、“蓝色宝库”三个单位,通过古动物化石和植物、动物、昆虫、矿物标本,反映了舟山群岛成岛过程、自然环境和资源蕴藏,专设“五峙山鸟岛”和“獐的一家”场景,通过现代化展示语言,展示了五峙山鸟类自然保护区鸟类繁殖生息的风貌和小型鹿科哺乳动物獐的生活环境。
二层为“渔风海韵——舟山民俗陈列”,包括“煮海制盐”、“渔风民俗”、“渔镇街市”、“渔熙船功”五个单元,系统展示了舟山独特海洋文化背景下的民风民俗。
三层为“群岛往事——舟山历史陈列”,包括“海岛先民”、“甬东故事”、“翁山昌国”、“门户砥柱”、“潮起千岛”五个单元,按时间顺序讲述了舟山从东海边的蛮荒之地,历经风雨沧桑,逐步发展成千岛新区的漫长路程。
另外,一层和三层还配备2个临(特)展厅,用于展示从外地引进及原创的精品临特展,丰富展览内容。
馆藏文物
馆藏文物主要分为:古动物化石、书画、陶瓷器、玉器、石器、竹木器以及其他。
舟博馆藏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物743件,其中较珍贵的有:字画《蒋仁字屏》、《方士遮岱岳图》、《任立凡绘蔡荣北像》等;出土文物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锛、石刀、石犁以及商代玉筀,汉代龙形錾青铜焦斗和玉璧,东晋点彩水盂,唐代葵边双凤镜,北宋上林湖窑的缠枝纹青瓷盒,元大德六年(1302年)庆元路总管府铜权等。
舟山博物馆现有陶瓷、玉器、字画各类文物藏品2000余件。近年,本馆注重海洋文化建设,荟集到一批犀牛角荷叶螭虎杯、明清书画、宁式家具、地方文书契约和出自舟山金塘海域的古菱齿象、德氏水牛和四不像糜鹿等晚更新世古哺乳动物化石。为我们研究旧石器文化,探索舟山海洋古气候、古地理等环境考古提供了实物证据;并为创建富有海洋文化特色的博物馆准备了条件。
古菱齿象左下颌带M3(编号:ZSMV105),仅保存水平支和小部分上升支,水平支与上升支几乎垂直相交,颌骨短壮,内侧竖直而外侧明显鼓起,横切面似半圆形。下颌孔三个,下沿较平直几与牙齿的嚼面平行。下颌高17cm,保存长47cm。M3中低冠,冠面明显凹人,齿板16个,白垩质发育。齿板前部微凹、中部直、后部呈圆点状,“中裂沟”不发育。釉质层小褶曲弱、厚度2-3mm。臼齿长30cm,最大宽9.2cm,齿脊频率1.67(注:每10厘米5个齿板)。
四不像糜鹿头骨(编号:ZSMV017),缺失前半部分,包括上颌骨、鼻骨和颧弓;角只保存右侧主干的下部。个体较大,角从额骨的后侧长出,骨缝明显可见。角柄短,长度3.6cm,断面圆形,直径5cm;角节部近圆形,前后径7cm,内外径6.7cm,瘤状突起明显;主干表面沟明显,前后径5.7cm,内外径5.1cm。推测是成年个体,据现生四不象鹿的观察,成年鹿为6岁,故年龄应大于6岁。
参观信息
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环城南路453号,舟山海洋文化艺术中心,市政府斜对面。